当前位置:茶恩阁 > 茶与健康 > 简述我国古代饮茶的历史:中国饮茶历史???

简述我国古代饮茶的历史:中国饮茶历史???

浏览数:

中国饮茶历史??? (一)

中国饮茶历史???

贡献者回答一、茶的起源

中国历史上有历嫌猛很长的饮茶纪录,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,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。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

示,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。所以,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,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

惯、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。

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,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,在世界上肢桥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,例如印度、非

洲等。1823年,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,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,至少是也在印度。中

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,都集中在西南地区,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、湖南的个别地区。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,与人

们的生活密切相关。

在国内,也有关于茶树的最者圆早原产地的争论,有好几种说法。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,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,云南

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。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。这在《四川通志》中有载。

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。也许具有文化意义。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:

饮茶的发源时间:

1.神农时期:唐·陆羽《茶经》:"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。"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,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、与植物相关的事

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。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。也正因为如此,神农才成为农之神。

2.西周时期: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"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茶蜜皆纳贡之。"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

武王伐纣时,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。《华阳国志》中还记载,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。

3.秦汉时期:西汉。王褒《僮约》:"烹荼尽具","武阳买荼",经考该荼即今茶。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,发现陪葬清册中有

"�一笥"和"�一笥"竹简文和木刻文,经查证"�"即"槚"的异体字,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。

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,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。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。

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:

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。关于茶树的发源地,有这么几种说法:

1.西南说:"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。"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,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。

2.四川说: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》:"自秦人取蜀以后,始有茗饮之事。"言下之意,秦人入蜀前,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。其实

四川就在西南,四川说成立,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。四川说要比西南说"精密"一些,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。

3.云南说: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,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,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,但是这一

说法具有"人文"方面的风险,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,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。

4.川东鄂西说:陆羽《茶经》:"其巴山峡川,有两人合抱者。"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。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,是否就有人

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,没有见到证据。

5.江浙说: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。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,历史若能够

在此生根,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。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。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

展出饮茶的习俗来。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,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?如果我们求得"茶树原生地"与"神农活动地"的交集,也许就有

答案了,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"值域"。

发明饮茶的方式:

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?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?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"基本问题"。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

学者或茶学工作者,如果连"茶是怎样来的"都不能解释的话,那就太不够了。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:

1.祭品说: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,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,便"由祭品,而菜食,而药

用",最终成为饮料。

2.药物说:这一说法认为茶"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。"《神农百草经》中写到:"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

解之"。

3.食物说:"古者民茹草饮水","民以食为天",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。

4.同步说:"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,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,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,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。"这几种方式

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"饮茶"是最好的方式。

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,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,就成为了自己"万无一失"的解释了。也许这种解释就是

最恰当的了。

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,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。但是也可以考证,茶在社会中各阶层

被广泛普及品饮,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《茶经》传世以后。所以宋代有诗云"自从陆羽生人间,人间相学事春茶"。也就是说,茶发

明以后,有一千年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。

茶树的起源:

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,被称为茶的祖国,文字记载表明,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。

然而,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,茶的起源和存在,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,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,才为人们发现和

利用。人类的用茶经验,也是经过代代相传,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,又隔了很久很久,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。

茶树的起源问题,历来争论较多,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,才逐渐达成共识,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,并确认中国西南地

区,包括云南、贵州、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。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,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,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。

(一)起源及原产地

茶树起源于何时?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。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,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。他们按植物分

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,经一系列分析研究,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。

茶树原产于中国,自古以来,一向为世界所公认。只是在1824年之后,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,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

产地提出异议,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。这些持异议者,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,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。其实中国在公

元200年左右,《尔雅》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,且现今的资料表明,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,其中云南的一株,树

龄已达1700年左右,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的就有10多株。有的地区,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。所以自古至今,

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,时间之早,树体之大,数量之多,分布之广,性状之异,堪称世界之最。此外,又经考证,印度发现的野

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。由此,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。

近几十年来,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,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,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

论证,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。主要论据,简单地讲,有三个方面:

1.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

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,380余种,而我国就有15属,260余种,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、贵州和四川一带。已发现的

山茶属有100多种,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,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。从植物学的角度,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,

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。山茶科、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,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

发源中心,当属茶的发源地。

2.从地质变迁来看

西南地区群山起伏,河谷纵横交错,地形变化多端,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,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

情况下,导致气候差异大,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,慢慢分置在热带、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,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,发展

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,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。植物学家认为,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,就是该

物种起源的中心地。我国西南三省,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、资源最丰富的地方,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。

3.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

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,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。因此,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,当属茶树的原产地。我国西

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,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,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。

二、茶的传播

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,然而,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,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,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

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。

中国茶业,最初兴于巴蜀,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,以致遍及全国。到了唐代,又传至日本和朝鲜,16世纪后被西方引

进。所以,茶的传播史,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。

1.茶在国内的传播

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"嘉木",所以,中国的茶业,最初孕育、发生和发展于南方。

(1)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(先秦两汉)

顾炎武曾经指出,"自秦人取蜀而后,始有茗饮之事",即认为中国的饮茶,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,也就是说,中国

和世界的茶叶文化,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。这一说法,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。

巴蜀产茶,据文字记载和考证,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,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,并以茶为贡品之一。

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,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《童约》,才始见诸记载,内有"烹荼尽具"及"武阳买茶"

两句。前者反映成都一带,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,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;从后一句可以看出,茶叶已经商品化,出现了如"武阳"一类

的茶叶市场。

西汉时,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,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,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。不仅仅是

在秦之前,秦汉乃至西晋,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。

(2)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(三国西晋)

秦汉统一中国后,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。尤其是茶的加工、种植,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。如湖南茶陵的命名,

就很能说明问题。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,以其地出茶而名。茶陵邻近江西、广东边界,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、

粤、赣毗邻地区。

三国、西晋阶段,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,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,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,在中国茶文

化传播上的地位,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。

三国时,孙吴据有现在苏、皖、赣、鄂、湘、桂一部分和广东、福建、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,这一地区,也是这时我国

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。此时,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,而已茶的饮用,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。

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,还可从西晋时期《荆州土记》得到佐证。其载曰"武陵七县通出茶,最好",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

显发展,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,似已不复存在。

(3)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(东晋南朝)

西晋南渡之后,北方豪门过江侨居,建康(南京)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。这一时期,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,使得南方

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,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。这一时期,我国东南植茶,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

现今温州、宁波沿海一线。不仅如此,如《桐君录》所载,"西阳、武昌、晋陵皆出好茗",晋陵即常州,其茶出宜兴。表明东晋和南

朝时,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,也著名起来。

三国两晋之后,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,更加明显化了。

(4)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(唐代)

如前所言,六朝以前,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,已有一定发展,但北方饮者还不多。及至唐朝中期后,如《膳夫经手录》所载"

今关西、山东,闾阎村落皆吃之,累日不食犹得,不得一日无茶"。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,都嗜茶成俗,于是南方茶的生产,随

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。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、淮南茶区,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。

唐代中叶后,长江中下游茶区,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,就是制茶技术,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。这种高水准的结果,就是湖

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。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,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。

江南茶叶生产,集一时之盛。当时史料记载,安徽祁门周围,千里之内,各地种茶,山无遗土,业于茶者七八。现在赣东北、浙

西和皖南一带,在唐代时,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。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,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,也带动了全

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。

由《茶经》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,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、陕西、湖北、云南、广西、贵州、湖南、广东、福建、

江西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十四个省区,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。

(5)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(宋代)

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,全国气候由暖转寒,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,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,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

区,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。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,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,明显地活跃

和发展起来。

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,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,发芽推迟,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。福建气候

较暖,如欧阳修所说"建安三千里,京师三月尝新茶"。作为贡茶,建安茶的采制,必然精益求精,名声也愈来愈大,成为中国团茶、

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,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。 由此可见,到了宋代,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。宋朝的茶区,

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。明清以后,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。

2.茶在国外的传播

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,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一方面,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

上贸易,包括茶叶贸易,准许外商购买茶叶,运回自己的国土。唐顺宗永贞元年,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,把带回的茶种

种在近江(滋贺县)。815年,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,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。天皇饮后非常高兴,遂大力推广饮茶,于

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。在宋代,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,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,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,制

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。他晚年著的《吃茶养生记》一书,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。书中称茶是"圣药"、"万灵长寿剂",这对推动日本

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。

宋、元期间,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,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。尤其明代,政府采取积极的对

外政策,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,他游遍东南亚、阿拉伯半岛,直达非洲东岸,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,使茶叶输出量

大量增加。

在此期间,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,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,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。

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,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,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。以后,茶叶

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。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,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、法等国。

1631年,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,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。

清朝之后,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,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,价格昂贵,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"贡品"和奢侈品。

后来,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,价格逐渐降下来,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。此后,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。

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,其茶种源于中国。

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,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,只有到了1780年,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。现今,最

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。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。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,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

技术。后发明了切茶机,红碎茶才开始出现,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。

到了19世纪,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,1886年,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。西方各国语言种"茶"一词,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

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"茶"的读音。可以说,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,茶的知识,茶的栽培加工技术,世界各国的茶叶,直接

或间接,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总之,我国是茶叶的故乡,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,这

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。

三、茶的发展

随着茶叶的传播,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。

我国是茶叶的故乡,加之人口众多,幅员辽阔,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。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,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

隆,南沿海南琼崖,西至藏南察隅河谷,北达山东半岛,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,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,包括江南茶区、江

北茶区、华南茶区、西南茶区。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,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,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,其次为四川和安徽。甘肃、

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,年产量还不太多。近年来,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,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,茶叶出口量达13.5万

吨左右。与此同时,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,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,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,大

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,科学种茶、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,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,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,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也很快。目前,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

茶叶,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,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%。

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,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。这是因为,在社会发展中,一旦人们对衣、

食、住、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,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。茶,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。

与此同时,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,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。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

的伴侣。

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:

◆原始社会

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,《神农百草经》有"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"

之说,当为茶叶药用之始。

◆西周

据《华阳国志》载: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,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"纳贡"珍品,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。

◆东周

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(公元前547---公园前490年)"食脱粟之饭,炙三弋五卵,茗茶而已"。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,供人食

用。(据《晏子春秋》)

◆西汉(公元前206--24年)

公元前59年,已有"烹茶尽具","武阳买茶"的记载,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,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。

《僮约》

◆东汉(公元25--220年)

东汉末年、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《食论》中提出了"苦荼久食,益意思",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。

◆三国(公园220 265)

史书《三国志》述吴国君主孙皓(孙权的后代)有"密赐茶荼以代酒",是"以茶代酒"最早的记载。

◆隋(公元581--618年)

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,隋文帝患病,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,果然见效。于是人们竞相采之,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,

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。

◆唐(公元618--907年)

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,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。

唐太宗大历五年(公元770年)开始在顾渚山(今浙江长兴)建贡茶院,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"顾渚紫笋"饼茶,进贡皇朝。

唐德宗建中元年(公元780年)纳赵赞议,开始征收茶税。

公元8世纪后陆羽《茶经》问世。

唐顺宗永贞元年(公元805年)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。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。

唐懿宗咸通15年(公元874年)出现专用的茶具。

◆宋(公元960--1279年)

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(公元976年)开始在建安(今福建建瓯)设宫焙,专造北苑贡茶,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。

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(公元1107年)亲著《大观茶开》一书,以帝王之尊,倡导茶学,弘扬茶文化。

◆明(公元1368--1644年)

明太祖洪武六年(公元1373年),设茶司马,专门司茶贸易事。

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(公元1391年)9月发布诏令,废团茶,兴叶茶。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(散叶茶),对炒青叶茶

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

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,并转运入欧。1916年,中国茶叶运销丹麦。1618年,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,并向俄皇馈赠茶叶。

◆清(公元1644--1911年)

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。

康熙8年(1669年)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。

康熙28年(1689年)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,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。

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。光绪31年(1905年)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、锡兰(今斯里兰卡)考

察茶叶产制,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,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。

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,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。

四、饮茶史

中国饮茶历史最早,陆羽《茶经》云:"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"。早在神农时期,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,并由

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。我国历来对选茗、取水、备具、佐料、烹茶、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,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

采、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。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,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:

春秋以前,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。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、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,久而久

之,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。该阶段,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。

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,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。即鲜叶洗净后,置陶罐中加水煮熟,连汤带叶服用。煎煮而成的茶,虽苦

涩,然而滋味浓郁,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,日久,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,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。

然而,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,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。即以茶当菜,煮作羹饮。茶叶煮熟后,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。

此时,用茶的目的,一是增加营养,一是作为食物解毒。《晏子春秋》记载,"晏子相景公,食脱粟之饭,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";又

《尔雅》中,"苦荼"一词注释云"叶可炙作羹饮";《桐君录》等古籍中,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。此时,茶叶利用

方法前进了一步,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,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。

秦汉时期,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。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,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,饮用时,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,

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。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,且成为待客之食品。另,由于秦统一了巴蜀(我国较早传播

饮茶的地区),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。西汉时,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,王褒《童约》已有"武阳买茶"的

记载。三国时期,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,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,此时出现"以茶当酒"的习俗(见《三国志.吴志》),说明华中地

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。到了两晋、南北朝,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。

隋唐时,茶叶多加工成饼茶。饮用时,加调味品烹煮汤饮。随着茶事的兴旺,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,涌

现了许多名茶,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。尤其到了唐代,饮茶蔚然成风,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。此时,为改善茶叶苦涩味,开始

加入薄荷、盐、红枣调味。此外,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,论茶之专著已出现。陆羽《茶经》三篇,备言茶事,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

的论述。此时,对茶和水的选择、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,逐渐形成了茶道。由唐前之"吃茗粥"到唐时人视

中国人的饮茶史是怎样的? (二)

贡献者回答茶源于中国,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喝茶的习惯,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,中国也是最懂得饮茶真趣,以茶待客、以茶会友、以茶联谊等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;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,客人进门,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茶水,边喝茶边谈话,气氛轻掘春厅松愉快。

饮茶的风气在中国盛行,且历史判隐悠久。据说,在公元280年之前,中国南方有一个小国叫吴国,国王在宴请大臣时,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   醉。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,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,从这以后,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。

在宋朝,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,亲自下手煎   茶;清朝皇宫内不仅森伏宴会用茶,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,因此,这种饮茶风气流传至今。

在中国,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,人们把煎茶、品茶作为一种艺术。从古至今,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、茶馆等,人们在那里,喝茶、吃点心、欣赏文艺演出,生活过的是有滋有味,怡然自得。而在中国南方,不但有茶楼茶馆,还有一种茶棚,这种茶棚大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,游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景,享受着自然气息。

各地嗜好不同,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。北京人爱喝花茶,上海人则喜好绿茶,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。有些地方,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,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,不仅有茶叶,而且有盐、姜、炒黄豆和芝麻,喝茶时边摇边喝,最后把黄豆、芝麻、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,慢慢地嚼出香味,所以不少地方又称“喝茶”为“吃茶”。

中国是茶叶的故乡,自古以来,开门七件事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必不可缺。因而,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,而后,以茶待客、以茶交友一直流传至今,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。

茶的历史 (三)

贡献者回答中国是茶的祖国。中华民族是发现、栽培茶树,加工、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。悠久的产茶历史,辽阔的茶区,优越的自然条件,精湛的采制技术,形成了源远流长、琳琅满目、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。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,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、诱人的、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。

中国茶始于神农,兴于唐宋。据研究,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,尊长就曾进贡茶叶。西晋(公元265-316年)已有贡茶的记载,东晋常璩的《华阳国志》也记有贡茶。到了唐朝,开始有名茶的记载。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:

(一)唐朝(公元618-907年):共290年,李肇著《唐国史补》、陆羽著《茶经》(公元775-780年)以及诗人李白、卢仝、白居易、杜牧等的诗歌中,均有名茶记载。

(二)宋朝(公元960-1279年);共320年,《床史·食货志》、欧阳修著《归田录》、叶梦得著《辟暑录语》、宋徽宗著《大观茶记》、蔡襄著《茶录》、宋子安《东溪试茶录》、黄儒《品茶要录》、唐庚《斗茶记》、熊藩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、赵汝砺《北苑别录》,均有名茶记载。

(三烂脊)元朝(公元1271-1368年):共98年。马临《文献通考》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。西湖龙井始于元代,虞集的《游龙井》诗中有记载。

(四)明朝(公元1368-1644年):共277年。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,达五、六十种,记载的名茶也多。其中以顾元庆于亏铅嘉靖二十年(公元1541年)著的《茶谱》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(公元1590年)撰的《茶笺》,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《茶疏销历好》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。

(五)清朝(公元1644-1911年):共268元。有《广群芳谱茶谱》、陆廷灿所撰《续茶经》,彭昌运的君山茶诗。

据查证,清朝以后,传统名茶没有间断,一直延续到现在。其中有绿茶类:西湖龙井、庐山云雾、洞庭碧螺春、黄山毛峰、太平猴魁、信阳毛尖、六安瓜片、老竹大方、恩施玉露、长溪珍眉等;黄茶类:君山银针;黑茶类:云南普洱茶、苍梧六堡茶、湖南天尖;白茶类:白毫银针、白牡丹;青茶类:武夷岩茶、安溪铁观音、闽北水仙、凤凰水仙;红茶类:祁门红茶。

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,特别是战争年代,民不聊生,茶园荒芫,名茶得不到发展,反而有的停产失传。新中国成立后,百业俱兴,特别是近年来,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,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,这些品质优异、风味独特的名茶,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。

请详细介绍茶的历史? (四)

贡献者回答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,是从药用开始的。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。”晋张华《博物志》也同碰耐样有“饮真茶,令人少眠”的说法。陶弘景《杂录》中所说“茗茶轻身换骨,昔丹丘子黄君服之”。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《神异记》:余姚人虞洪,入山采茗。遇一道士,牵三青牛,引洪至瀑布山,曰:“予丹丘子也。闻子善具饮,常思见惠。山中有大茗,可以相给,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,乞相遗也。”因立奠祀。后常令家人入山,获大茗焉。丹丘子为汉代“仙人”,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闷蠢,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。因此“大茗”与“仙茗”的记载亦完全一致。这几则记录中的“荼”与“茗”,也就是今天的茶。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,早在晋笑罩春代郭璞在注解《尔雅》时,即解说:(茶)树小如栀子,冬生叶,一名葬,蜀人名之苦茶。此中所谓“蜀人”之记载,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。还有西汉壶居士在《食忌》中所说:“苦荼,久食羽化。”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。

中国人起先将茶作为药用,喝茶的历史上溯到什么时候? (五)

贡献者回答喝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,西汉时期,我国的文字历史已经是具有两千年的文化了,所以说即便中国是从西汉开始喝茶的,也算是比较晚的了,但是西汉时期的茶一般是用做一味药材。

米钱中国人喝茶可谓是非常的讲究了吧,几乎是什么茶都有,但是放在古代来看,喝茶可不是意见简单的事,古代的喝茶和泡茶文化非常的有讲究,古代还会有很多的茶楼,可是现在茶楼并不多见了,现在我们要是去茶楼喝茶,基本上都是高级茶楼,一壶茶的价格少则八九百。

在古代,刚开始茶叶是贵族人家才能喝的气的东西,《神雕侠侣》中就有相关的描述,杨过带小龙女去喝茶,光看背景以及书中的描述,我们就可以知道那是高级茶楼,一半人是进不去的散尺。

在古代茶文化也是非常流行的,而且他们煮茶并不向我们今天这样就只是把茶叶放进茶壶里,然后在倒上开水,就可以喝隐掘贺了这么简单,到唐朝的时候,喝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了,当时唐朝的人们是真正的煮茶,而且他们的煮茶还有一套流程。要像把茶叶做成灶派茶饼,然后将茶饼晒干以后捻成碎的茶叶末,然后等待水烧开以后在放进去一部分盐,等这壶盐水烧开以后,就在放入碾碎的茶叶沫,然后在进行烹煮,所以唐朝的煮茶步骤还是非常的麻烦的,不知道你们看了以后有没有这种感想:这种茶能喝吗。

宋朝也有一种茶技,名为点茶,这些茶也是被碾碎后然后在煮茶,但是他又多了一种花样,就像是当今我们喝的咖啡中有拉花一样,宋朝的文人们没事非常爱点茶,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位,李清照的点茶技艺也是非常了得。

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(六)

贡献者回答中国茶是对地球人健康的巨大贡献。中国茶茶祖是神农,神农也是世界茶的茶祖。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,增进健康,增进快乐,增进身心和谐,为健康理念和禅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。

中国何时开始饮茶,人人言殊,莫衷一是。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,而盛行于唐。唐以前饮茶,陆羽《茶经》卷下《六茶之饮》概为言之,谓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,齐有晏婴,汉有扬雄、司马相如,吴有韦曜,晋有刘琨、张载、远祖纳、谢安、左思之徒,皆饮焉。”但多非史实。纵是史实,非加申述,亦不易明。

《茶经》云:神农《食经》“茶茗久服,有力悦志”(刘源长《茶史》卷一)。陆羽《茶经》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,然《食经》为伪书,尽人皆知,不足为据。

《尔雅》有“苦荼”之句,世以《尔雅》为周公时作品,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,不知《尔雅》非作于周公。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。 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下》谓“晏子相齐,衣十升之布,食脱粟之食,五卵、苔菜而已”,以为饮茶(即茗)始于春秋时代。然《晏子春秋》亦非齐晏婴所作,根本难以成立。且万蔚亭辑《困学纪闻集证》卷八下云:“(槐按)今本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下》作三弋五卯苔菜,考《御览》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,载人茗事中……”虽作茗,然既言茗茶,恐非茗饮之茗。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。世又以诗之“谁为茶苦”,为饮茶之证,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,非“荼苦”之茶,不能张冠李戴。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,故《周礼·天官·家宰第一》言浆人供王之六饮,一曰水,二日浆,三曰醴,四曰凉,五曰医,六曰酉①。尚未见饮茶。 自汉以后,饮茶之记载,时有所闻,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,率以七升为限,韦曜不过两升,或为裁减,或弯帆赐茶茗以当酒(《三国志·吴志·韦曜传》),以时茶茗,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,不然,宴会中,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“饮真茶,令人少眠”(张华《博物志》),是晋亦有饮茶之风,所以茶茗之起,由来已久,宋裴汉《茶述》谓:“茶起于东晋,盛于今朝(宋朝)。”固误。 《洛阳伽蓝记》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,尤误。所谓饮茶之风,开始于汉魏则可,盛行于汉魏则不可,因南北朝时,此风尚未普遍,何论于汉魏,关此《茶史杂录》引逸事两则如下: 齐王萧初入魏,不食羊肉酥浆,常饭鲜鱼羹,渴饮茗汁,京师士子,见萧一饮一斗,号为漏卮,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,高祖怪问之,对日,羊是陆畜之宗,鱼是宴闹姿水族之长,所好不同,并各称珍……唯茗不中,与酪作奴,高祖大笑,因号茗饮为酪奴,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:“……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(即鱼)亦有酪奴。” 萧正德归降时,元义欲为设茗,先问卿于水厄多少,正德不晓其意,答日:下官生于水乡,立身以来,未遭阳侯之难,坐客大笑。 由前之说,北朝后魏京师士子,见齐王萧饮茶,引为怪异,号为漏卮;由后之说,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,则一为少见多怪,一非家常用品,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,不然,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,此时饮茶,恐限于某地,行于某阶级,实非普及民众,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。而饮茶风气晌绝之兴,始于唐代。唐代民众喝茶成癖。东坡诗云:“周诗记苦荼,茗饮出这世。”乃以今之茶为荼。自唐以来,茶以清头目,上下好之,庶民日饮数碗,确成风矣。 饮茶盖起于汉人,尤其是南方汉人,北人饮之,殆在其后,外蕃有此物,尤为晚焉。前引《封氏闻见记》谓“南人好饮之,北人初不多饮”,可为南北嗜好先后不同之证,因而外蕃饮茶,必在北人之后。同书又谓:“(饮茶)……始自中地,流于塞外。往年回鹘入朝,大驱名马市茶而归,亦足怪焉。”可知以茶与外蕃易马,不始于宋,实始于唐,亦可见中国茶叶输人外蕃,开始于唐。外蕃嗜好中国之茶盖亦有故。 《宋史·职官志》云:“(宋哲宗)元符末,程元邵言,戎俗食肉饮酪,故茶而病于难得,专以蜀易上乘。” 《明史·食货志》谓:“蕃人嗜乳酪,不得茶,则困以病,故唐、宋以来,行以茶易马法,用制羌、戎。”与此正同。而陆游《南唐书》提及:契丹虽通商南唐,徒持虚辞,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。确系实情。北蕃好食肉,必饮茶,因茶可清肉之浓味。今蒙古人好饮茶,可为例证,不饮茶,多困于病,无怪其常以名马与汉人易茶也。唐宋者名之团茶,蕃人尤嗜之,常以重价买之,宋张舜民《画漫录》云:“熙宁中苏子容使辽姚鳞为副,曰:‘盖载些小团茶乎。’子容曰:‘此乃上供之物。’俦敢与北人,未几有贵公子使辽,广贮团茶,自尔北人非团茶不纳也,非小团不贵也,彼以二团易蕃罗一匹。” 似此唐代之回鹊,宋代之契丹,以至夏金国之藏古,食肉饮酪之民,亦莫不好茶。故至明代,对于挑河西宁一带之西蕃,皆以茶马为羁摩。 明代对于茶之贸易,虽不行专制,但禁止私茶出境,犯者斩,并立茶马司,以便与西蕃交茶易马。同时,又于产茶之地,十株取一,无主茶树,十分取八,其对于茶之需要,可为尽心而为之,而要不外为“制服西戎之术”。由此可知,中国茶叶传于外蕃,一方面因由于外蕃生活上之要求,他方面亦由于中国无力平蕃,或需要外蕃马,不得不投其所好,用茶与之交易或为之羁摩。故茶自唐课税之后,对内既为国库所关,对外复为安危所系。

茶为中国特产,或即原产地,后始传播于东西洋,先述东洋日本饮茶风俗之起源。中国茶未入日本之前,传说日本之高千穗椎叶七山,肥前,玖磨八代山鹿,筑波之生叶上妻,丰前之上毛由川,丰后之大野直人诸郡,皆有野生之茶。唯日本人取为饮料与否及种植之与否寂然无闻。日本之有茶种系自中国传人,当平安朝初期,桓武平城嵯峨诸帝之间,传教弘道之请益僧留学僧不断来唐,乃传人茶种。前引当时来唐之最澄上人,归国时,台州司马口口曾煮茶为之饯别,即携茶种至日,栽于江州阪本。或谓在奈良朝之圣武天皇治下,僧行某曾携茶于参州药王府内,顾其种得自中国与否,则不敢断定。当茶种输人之始,日人种之固少,饮之尤少。当时,营公作诗虽有“东方明未睡,闷饮一杯茶”之句,但自平安朝至仓时代约百八十年间,饮茶风气乃未开,它仅为贵族僧侣中之消费品。及仁安文治间,前后两次入宋,荣西禅师回国,茶树之栽植与饮茶之风气,始遍及全国。禅师入宋,第一次在仁安夏季,当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,深感茶之灵液,及秋归国。携茶以随,种于肥前之福冈佐贺县境雷振山坊前庭,称为岩上茶,同县三井郡山本材丰田之千光寺,亦有茶园种植。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时,归国之船,先到长崎之平户苇浦,民部大辅清贯迎之建小庵,开道场,禅师即于庵之附近种茶, 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,茶乃产于长崎县之彼杆与佐贺县之东西嬉野。饮水思源,皆系荣西禅师之赐。禅师曾著《吃茶养生记》,并以茶医好当时诗人将军宫朝宿醉,有名于世。其后明惠上人,亦栽茶于山城大和,人工种植既多,饮茶之风乃盛,上人曾说:“茶道之幽玄,复授北条泰时以治道俭素之要义。”间接上予日本政治,莫大影响。自此而后,至德川八代吉宗将军时代,日本饮茶之风更盛,茶店林立,时人作诗曰:“随处开茶店,一钟是一钱,生涯唯简里,饥饱委天然。”足见当时风气矣。 次述西洋饮茶之始。欧人知道茶叶,始于十六世纪葡萄牙东来,而传人欧洲,约在十七世纪初期,欧洲之东洋贸易,着先鞭者,为葡萄牙人,根据地在广东澳门。澳门人,为欧人最初见到之饮茶之人。唯广东非产茶之地,其于茶之传播,殆无若何影响。后荷兰人继之东渡,达到中国南方之福州,亲见中国产茶之地,时为西历一六00年之事。欧人最初用茶,当作药品,斯时荷兰东印度公司,输极少之茶叶入欧洲,为西洋有茶叶之始,欧洲医学,深信茶之功能,一如中国人最初之饮茶。法国贵族,对中国之茶视作一宝,极珍贵之,且当时茶价昂贵,有以砖茶纳入黄金之箱,以作赠品之传说。英国之输入茶叶,约在西历一六六0年,喝茶店建于伦敦,大约亦于此时,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为内亲王皇后时,皇后之礼物中,即有茶叶。此为英国皇室与茶发生首次因缘。及后,饮茶之风次第及于民众。时有英人彼皮,受人赠予茶叶,且作日记云:“为中国人所饮之饮料,余未尝见之,此恐系药物学家巴苓帖尝谓有治感冒或脑充血症功效之药用饮料乎”茶初作药用,中国日本四洋,前后如出一辙。其后,一六六四年,东印度公司进献茶于英王。当时茶价,一磅值六十先令,极为昂贵。咖啡之输人欧洲约在西历一五八0年,比茶早二十年,初由阿拉伯商人输入。虽是先人为主,但在英国,后进之茶实有凌驾之势。至一七00年,输人之茶每年平均两千磅,自后十年,平均约在十四万磅。至一七八0年全欧输入五百五十万磅,而英一国突进至一千二百二十万磅,咖啡之输入瞠乎其后。继而英领印度,相竞植茶,与中国颉颃,以输入税之关系,印度红茶种植迅猛发展,一八八八年输出到英国的数量遂超中国茶之上。英人有朝茶、午后茶。家居外出,默思会谈,皆不离茶。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九磅,可谓“嗜茶之国民”也。 在俄罗斯,在格鲁吉亚,茶叶名字就叫“中国茶”或“刘茶”。连发音也和中文“茶”字相同。这是因为1893年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刘峻周,将中国茶成功种植到格鲁吉亚黑海沿岸。

阅读完本文《简述我国古代饮茶的历史:中国饮茶历史???》,您对中国古代饮茶方法的演变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?请关注www.entea.com.cn,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的内容和思考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,本文标题:简述我国古代饮茶的历史:中国饮茶历史???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entea.com.cn/cyjk/20480.html

TAG: